革清_第237章 变天了?(四)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   第237章 变天了?(四) (第2/3页)

人给他们分五亩地。至于他们家的钱和东西,我统统不要。你回去给他们讲。我只能做到这。还有些死也不肯交地,人杀了之后,我得抄家。一个人给留五亩地,其他的地我得收走。就这么多,你回去给他们讲。”

    ??“霍兄,能不能别这么重?”

    ??“你是来做生意?讨价还价?哈哈!”霍崇被逗乐了。

    ??丁举人的确想讨价还价,但是造反的罪就是抄家灭门,大家都知道的。最后丁举人无奈的告辞。

    ??把活命条件讲完,丁举人觉得给了这帮人交代。听到这处置,有几个求情的还试着想开口,丁举人当时就喝道:“就这了!敢造反,就别说啥了。霍爷造反,自己进京杀了皇上……”

    ??“丁先生。这是真的假的?”当即有人赌气般的问。

    ??丁举人大惊,仔细看了这帮人一圈。就见这帮人竟然个个都一脸不相信的意思,可是把丁举人吓到了。

    ??霍崇进京杀了雍正,都是半年前的事。丁举人也不信,还通过渠道打听。连八爷逃去盛京立了新皇帝的消息都确定了。却没想到这帮鸟人竟然还不相信。

    ??怪不得这帮鸟人的亲朋竟然还敢作乱。这……真是无知者无畏啊!

    ??“去济南又不费事。你们派人去济南打听一下不就知道了!我给恁讲,恁都够俺拔腚!都是啥也不知,才敢吓jb弄。以后别来找俺,恁就这样,俺死也是被恁牵连!”

    ??遭到丁举人这么不给脸的撵出去,这帮士绅们是**得事情不对。各家除了去告诉那些参与暴乱的士绅家告知最新消息,同时各家都赶紧派人骑快马去济南。

    ??正如丁举人所说,在朝廷还掌握的济南,这些人打听到了最新消息。得知了最近半年的消息之后,大汉政权控制地盘内的士绅们都听傻了。原来雍正皇帝被杀竟然不是霍崇造谣。

    ??霍崇不仅杀了雍正,还火烧六部,杀了好些六部官员。更导致八爷跑去盛京另立新君。

    ??这下所有还没自寻死路的士绅们都不再为被抓的那帮人活动,在山东士绅之中终于开始有人想起霍崇的檄文所讲,‘胡虏无百年国运’。

    ??在南方,曾经的犯官们也开始从云贵等流放地开始返回。离开京城的时候,这帮人带着木伽,此时总算恢复了正常的穿着。虽然没有官府,至少也不再一身囚服。

    ??经过江南,有些记性好的百姓甚至认出了这些犯官。当即上前询问。

    ??高庞好久没回江南,邀约了同学们吃酒。亲眼见到一名前犯官灰溜溜从酒楼里逃走,正在看犯官背影,就听同学笑道:“这些人倒是不敢乱说话啦。”

    ??见百姓们神色失望,对前犯官各种嘲讽,说他们怎么就没了胆子。高庞不觉莞尔。

    ??对读书人来说,犯官心态反倒是极好明白的。犯官们发配途中都是一腔怒气与委屈,只想把郁闷之气发泄出来。此次回京都是为了能再次启用,谁还敢胡说八道。

    ??拧开酒壶,高庞给同学们斟上酒。看到碧绿的酒水,闻到凛冽的香气,同学们都啧啧称奇。一口下去,个个又龇牙咧嘴。

    ??高庞向店家要了火,点燃了酒水。随着火焰,香气散到空气中。周围的酒客闻到,不觉脸上露出陶醉的神色。还有人喊道:“小哥真能藏酒。这时候还有这烧刀子。”一听就是贪醉之人。

    ??等火灭掉,酒劲小了,入口香气倒是更浓。高庞正想与同学们聊天,就听百姓们自己开始谈论起近来的事情。

    ??看来被犯官们挑动的八卦之魂燃起,那就一定要有个说法。

    ??“雍正爷怎么突然失了上天眷顾呢?”有酒客问道。

    ??听到这话,高庞看向同学们。就见同学们一个个习以为常的模样,完全没有被百姓话里头的含义惊到。看来这种讨论绝非进行了一次两次,更不会是几个人谈起这样的话题。

    ??真是凑热闹不怕热闹大,当即有人附和,“对啊!雍正爷就没有康熙爷得上天眷顾。”

    ??就在高庞以为这样的反贼言论已经算是顶格,又有人加入其中,“要说康熙爷,死的不也是挺随意么。”

    ??扑哧!高庞赶紧捂住了嘴,才没有被这话刺激的大笑出声。

    ??同学们用讶异和调侃的语气问道:“高兄,这是怎么了?”

    ??“酒太烈!”高庞说着,直接给自己又倒了一碗苦艾酒。

    ??“这不是更烈!”同学们调侃的时候脸色都很是促狭。

    ??而高庞身后那些百姓们的争论在此时也升级啦。毕竟是江南,有文化。比惨这等事又格外刺激精神,有人说,“若是说死的随意,崇祯爷死的不随意么?被李闯逼的上吊。”

    ??“李闯又如何?照样不知所终。”

    ??“要这么讲,顺治爷也差不多的随意。”

    ??高庞此行的目的是打听江南的局面,顺道拉拢些江南的士人。此时高庞只能用手掌捂住脸的上半部,一个劲摇头。

    ??怎么突然间国家大事就成了比惨大会呢?

    ??若是说比惨,两百年来真正明明白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